
138-8209-9390
ARCHITECTURE BAIKE
發(fā)布時(shí)間:2025-03-21
瀏覽量:69
發(fā)布者:古今和
臺基單獨(dú)看是一個(gè)高出地面的臺子,與建筑物結(jié)合時(shí),它就是建筑物的底座。臺基的四面全部為磚石砌筑,里面大多填土,表面也鋪墁磚石,堅(jiān)固結(jié)實(shí),形體大多比較方正。中國古代大部分的建筑都筑有臺基,而且越是等級高的建筑,臺基也越為顯著、高大。有些重要建筑就干脆用裝飾精美的須彌座作為臺基,如北京故宮中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的臺基。
太和殿
如意踏跺
臺階中間砌置的一級一級的階石稱為“踏跺”,宋代時(shí)稱為“踏道”?!叭缫馓ざ濉笔翘ざ逯械囊环N,就是踏跺的兩側(cè)沒有垂帶石,從臺階兩側(cè)可以直接看到踏跺的退齒形狀。有的如意踏跺不僅從側(cè)面看層層退縮,而且從正面看,石階也是從下到上逐步減短。此外,用天然石塊砌成不規(guī)則形狀的臺階,也叫如意踏跺。如意踏跺常用于園林或住宅建筑中。
天然石如意踏跺
天然石如意踏跺是如意踏跺中的一種,也是踏跺兩側(cè)沒有垂帶。天然石如意踏跺與一般的如意踏跺的不同之處是:它由天然石塊鋪砌而成,看起來比較自然隨意,石頭不經(jīng)刻意雕琢。這種天然石的如意踏跺更適用于普通住宅與園林中,尤其是適合追求自然山水意味的園林。
垂帶踏跺
兩邊安有垂帶石的踏跺,叫做“垂帶踏跺”。其形象主要是區(qū)別于不設(shè)垂帶石的如意踏跺。
礓碴
礓碴是慢道的一種,即,臺階不是一步一個(gè)階或一個(gè)級,而是用磚、石等的棱角向上側(cè)砌成搓衣板似的路,路面呈鋸齒形,鋸齒比較整齊,而且不是突出得過高。這樣的路面不但可以行人,更方便車馬通行。除了一般建筑前方的礓碴外,在城墻上的馬道也多采用礓碴形式,方便城上、城下運(yùn)輸物品。
輦道
輦道是一種有坡度的道路,但坡度比較平緩,便于車馬通行。在唐、宋時(shí)期的壁畫中,就有置于踏跺之間的輦道。后來,輦道上又被雕刻上了水、云、龍之類的裝飾,漸漸地演變成了御路,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行走功能。
龍尾道
當(dāng)坡道較長時(shí),可以將坡道做成平、坡相間的形式,而這種長長的逐步上升的坡道,形象就如微有起伏的龍尾,所以稱為“龍尾道”。龍尾道實(shí)際上就是種形體較長的階梯,長者可達(dá)百米左右。龍尾道大多用在宮殿建筑前方,以增加宮殿建筑的氣勢。關(guān)于龍尾道的形象,可以從唐代大明宮含元殿復(fù)元圖中看到。唐代大明宮含元殿前的龍尾道,上下共有七折,分左中右三階,中為皇帝行走的御道,兩側(cè)為臣僚上殿通道。
陛石
用來鋪設(shè)御路的石塊就叫做“陛石”。既然是鋪設(shè)御路,所以石塊都是漢白玉或大理石之類比較珍貴的石料,而不是普通的石頭。這些石塊的表面還雕飾有各種精美的紋樣,尤其是龍、云、山、海之類最多。
三開間帶回廊建筑臺基
在我國古代建筑臺基中,有大型建筑和高等級建筑中所使用的須彌座式臺基,也有普通磚石臺基,本圖即是一座三開間帶回廊的普通建筑的臺基。平面比較方正,它與須彌座式臺基最大的區(qū)別是臺基的立面中部沒有束腰。同時(shí),這種普通臺基一般也沒有雕飾,不像須彌座式臺基會(huì)在束腰等處飾有多種雕刻。雖然這只是一座三開間的建筑,但基本能代表中國古建筑中普通臺基的總體形象,因?yàn)檫@類普通臺基中的組成構(gòu)件它都有,諸如踏跺、階條石、陡板石、金邊、土襯等,并不因?yàn)樗挥腥_間而缺少哪一個(gè)構(gòu)件。
慢道
較為平緩的斜坡道或階梯,就叫做“慢道”,它是相對于平行道路和陡直道路而言的一種道路稱謂。“慢”就是“緩慢”的意思。宋代《營造法式》中規(guī)定:堂前慢道的高與長之比為一比四,而城門處的慢道的高與長之比為一比五。
陛
《羲訓(xùn)》中說:“陛升高階也”,也就是說特別高的臺階就叫做“陛”?;实鬯訉m殿的臺基最高,所以殿前的臺階就叫做“陛”,因此臣子都稱皇帝為“陛下”,意思是說自己在臺階之下向皇帝稟報(bào)事情。
御路
在宮殿、寺廟等大型建筑或等級較高的建筑中,其臺階的中間部分不砌條石,而順著臺階的斜向放置漢白玉石或大理石等巨石,石面上雕刻龍紋等精彩圖案,顯得富麗而尊貴,這一部分石面帶就叫做“御路”。御路雖稱作“路”,但人并不能在上面行走。
北京故宮保和殿御路
北京故宮中的重要宮殿前后臺階中間都有御路,如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等。御路多由三塊巨石組成,每一塊巨石為一階。御路表面主要雕刻龍紋,附有寶山紋和云紋。龍?jiān)谠旗F與寶山間穿梭、嬉戲,時(shí)隱時(shí)現(xiàn),兩旁有淺浮雕花邊作裝飾,使中央的龍雕更加突出,栩栩如生。
其中,位于保和殿北面臺階中部的御路陛石,長度16m多,重有200多噸,堪稱故宮之最。石面上雕刻著“九龍戲珠”圖案,周圍浮云繚繞,精美異常。
階
階就是一級一級的梯狀的走道,因?yàn)槭浅孰A梯狀逐層上升的形式,所以稱為“階”。
左右階
在宮殿、廟宇或高級大宅等重要殿堂的前方,其臺階分為左、中、右三列,中間一列是不能行走的,一般多是在其表面施以雕刻等作為裝飾。兩側(cè)的臺階是可以行走的通道,被稱為“左右階”。居于左邊的為“左階”,居于右邊的是“右階”。周代時(shí)左右兩階的使用還有一定的禮儀規(guī)矩:左階是主人行走,而右階是客人行走。這種禮儀制度在漢代時(shí)也極為盛行。不過,宋代之后便逐漸消失了。
角石
角石是宋式臺基中所用的構(gòu)件,它位于角柱石之上、壓闌石之下,比角柱石大,略呈正方形。角石上常雕刻有龍、鳳、獅子等形象。清代時(shí)的臺基上沒有這種構(gòu)件。
斗板石
斗板石就是位于臺基的土襯石之上、階條石之下并且是在左右角柱之間所鋪砌的石構(gòu)件。斗板石一般來說都是用石料砌筑,這從它的名稱也可以看出來。但是如果沒有可用的石料,也可以用磚代替。斗板石也稱為“陡板石”。
土襯石
在臺基露明部分的下面,平行著墊一層石板,石板的上皮比地面高出約一到兩寸,這塊石板就叫做“土襯石”。土襯石也就是襯在臺基與地面之間的石板。
角柱石
臺基的拐角處立置的石構(gòu)件。宋代的《營造法式》中規(guī)定:“造角柱之制,其長視階高,每長一尺則方四寸;柱隨加長,至方一尺六寸止。其柱首接角石處合縫,令與角石通平”。這個(gè)規(guī)定不但確定了角柱石的尺寸與比例,而且還說明它位于角石之下。清代時(shí)因?yàn)榕_基變矮,所以角柱直接放置在階條石下面,而不用角石。
階條石
臺基四周沿著臺邊平鋪的石件,叫做“階條石”,一般為長方形?!半A條石”主要是依其形而命名,而依其位置命名又叫做“壓面石”,因?yàn)樗菈涸谂_基邊緣表面上的石件。
垂帶石
垂帶石一般也可以稱為“垂帶”,也就是臺階踏跺兩側(cè)隨著階梯坡度傾斜而下的部分,多由一塊規(guī)整的、表面平滑的長形石板砌成,所以叫做“垂帶石”宋代時(shí)稱為“副子”。
須彌座
須彌座原是佛教造像的底座,由印度傳來。須彌即須彌山,是印度佛教傳說中的世界中心,以須彌山作為佛教造像底座以顯示佛的偉大。須彌座傳入中國以后,常用來承托較為尊貴的建筑,如宮殿和廟宇中的大殿等。須彌座由圭角、下枋、下梟、束腰上梟、上枋等幾部分組成。
宮殿建筑的須彌座
宮殿建筑下面的須彌座,大多使用漢白玉石砌筑而成,高大潔白,氣勢非凡。北京故宮三大殿的須彌座就是漢白玉石,它不僅突顯了黃瓦紅墻的三大殿的富麗堂皇,更顯出其不同一般的高雅與不凡。故宮三大殿須彌座上的雕刻較少,除了束腰處雕有椀花結(jié)帶紋之外,其上梟、下梟、上枋、下枋幾乎都沒有雕飾,簡潔大氣。當(dāng)然也有一些宮殿建筑的須彌座雕刻比較豐富。
蓮花須彌座
蓮花須彌座就是須彌座雕刻以蓮花紋為主,并且蓮花形象非常突出。一般來說,蓮花須彌座的蓮花主要雕刻在上、下梟處,這樣的蓮花須彌座可以用在宮殿建筑中,也可以作為佛教造像的基座。而比較突出的蓮花須彌座,除了束腰,甚至是包括束腰在內(nèi),全部為蓮花瓣,并且大多是從束腰處開始,上下各為仰俯蓮瓣形式,這樣的須彌座大多是作為佛教造像的基座。
束腰帶雕刻的須彌座
不同的須彌座有不同的雕刻,雕刻的多少也不盡相同,而是繁簡有異。雕刻最少的須彌座是僅在束腰部分實(shí)施雕刻,而上下枋、上下梟都不施雕刻。
臺基上的螭首
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有角的龍,螭首也就是龍頭,在古代的碑額、殿柱、殿階上常塑、刻有螭首形的花紋,起裝飾作用。除紋樣外也有雕刻成形的突出建筑之外的螭首,常常設(shè)置在建筑下面的臺基外部欄板之下。
故宮三大殿臺基上的螭首
天壇祈年殿臺基上的螭首
螭首也就是“龍頭”,所以一般臺基上的螭首都是龍頭形。但是北京天壇祈年殿下的臺基螭首,卻是與眾不同。祈年殿臺基螭首有上中下三層,上層為龍形、中層為鳳形、下層為云形。
上一篇:中國古建筑圖解之屋頂
下一篇:沒有了!